光伏与农业“激情碰撞”昌盛日电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2019年5月28日

田间垄上、纵横阡陌,100多座千亩以上的光伏农业园区,遍布在全国29个省的88个县市。远远望去,片片光伏电池组件覆盖在现代化农业大棚棚顶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棚内,一排排各色果蔬更是长势喜人,在智能温控等现代高科技设施的加持下,呈现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那么,这一幅幅蔚为壮观的乡村振兴“美妙画卷”,究竟出于自谁的笔墨呢?光伏与农业的“激情碰撞”,又是如何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呢?

答案就在了解昌盛日电这家光伏农业领军企业后,得到了解答。一直以来,昌盛日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通过其首创的“光伏+农业+扶贫”模式,成功建立起集新能源综合应用、高效设施农业种植、造血式精准扶贫、农业创客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唱响光伏与农业的“变奏曲”

作为“光伏+农业+扶贫”模式的首创者,昌盛日电对于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有着十分明晰的定义。在该公司看来,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是集太阳能发电、农业种植与农产品深加工、生态绿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项目。其优点在于利用农业大棚的棚顶,并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是高效设施农业与光伏产业结合集约用地的新模式,并且经过探索发现,光伏农业与扶贫具有非常紧密的结合性,昌盛日电充分发挥光伏+农业的独有优势,以可复制、标准化的模式,开创出了“光伏+农业+扶贫”三者叠加的造血式产业精准扶贫之路。“要想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关键是产业旺。而光伏与农业的强强组合具备改善环境、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等多方面优势,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有力助推。”昌盛日电相关非责人说道。

如今,在“光伏+农业+扶贫”模式的驱动下,昌盛日电已在多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打造了众多光伏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贫困区累计电站装机规模已达719MW,农业投运面积达3万余亩。伴随园区规模的扩大,各地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连片集聚发展,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活跃田间的“农民创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全国首个农业创客空间于2015年落户昌盛,并且在2016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提及发展农民创客的初衷,昌盛日电相关负责人说道:“通过创客空间的孵化运营,可以有效打造农产品品牌,迅速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帮助农民创客们收获创业的’第一桶金’,还能直接解决当地农户资金不充沛,缺乏技术,发展慢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目前,昌盛日电面向包括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种植能手及农业合作社等具备孵化创业条件的社会生产力和单位,通过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创新资源共享、科技投融资服务、智力人才支撑、孵化器综合服务等五大平台,为入驻空间的创客提供一整套专业服务并助其发展。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农民,昌盛日电给予积极支持,进行培训,探索出了一条帮助农民实现“三级跳”的脱贫之路:土地流转收入+入园务工收入+大棚承包或自主创业收入,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再到承包户或创客的身份转变。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一股新鲜的力量。“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业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唯有如此,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势在必行。”昌盛日电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昌盛日电同样走在了前列。近期,公司已在青岛即墨区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委托12所田间学校根据各自特色独立实施培训。未来3年内,昌盛日电将重点培训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创业创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3类技能人才,建设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昌盛日电还积极开展实施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成长的模式,使老农民变“新股民”,并组织培育起一批“90后”职业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面对这一重要任务,昌盛日电已闯出了一条“光伏+农业+扶贫”创新之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广大贫困地区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源头活水”。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光伏+农业+扶贫”模式,多渠道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并敲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中国能源网)

泰和集团(www.nightatthef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