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外债管理

2015年8月6日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3日发布的报告称,一直以来我国的外债统计和管理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我国外债统计质量,充分体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范外债风险,近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调整了我国外债数据口径。目前,我国外债可持续水平较高,总体风险不大。长期看,随着人民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境外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外债增长迅速,对外债整体风险的管控仍不容松懈。报告全文如下: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外债管理随着人民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境外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外债增长迅速。为了提高我国外债统计质量,充分体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范外债风险,近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调整了我国外债数据口径,公布了包含人民币外债在内的全口径外债数据。

一、此次外债口径调整的背景一直以来我国的外债统计和管理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根据IMF、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机构联合出版的《外债统计:编制者和使用者指南》,外债是指“在任一时点上目前的实际负债余额,该负债要求债务人在未来某一时点偿还本金和利息,并且是某一经济体居民对非居民的欠债”。在外债统计上,按照主体资格来确认债务,本、外币外债均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统计。在外债管理上,国际上更强调的是公共部门外债和私人部门外债的区别。同时,将国内债务与对外债务一并加以考虑,以反映债务人尤其公共部门债务人的整体负债状况及其对外偿付能力,并没有将本币外债和外币外债分类管理。我国对外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1987年颁布的《外债统计监测暂行办法》,将外债定义为“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契约性还款任务”,并未提及人民币外债。此后,随着人民币外债的出现,国家发改委和外汇管理局提出了全口径外债管理的概念,由外汇管理局负责全口径外债管理的框架建设。2009年之后,人民银行为了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提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涉及的人民币对外负债不纳入现行的外债管理,对本、外币外债差别化管理,对人民币外债没有规模限制,人民币外债资金用途广泛。

二、本、外币外债差别化管理的原因与潜在风险()人民银行对本外币外债实行差别化管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本币外债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本、外币差别化管理使贸易信贷项下的人民币信贷额度不受外债指标的约束,为贸易商提供了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初期需要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减少对人民币外债限制可以鼓励境外居民购买和持有境内居民发行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境外人民币回流。第二,本币外债汇率风险较小。境内机构借用外币债务,以外币计价,而收入用本币计价,导致货币错配,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对汇率变动敏感,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而本币外债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货币错配问题,风险较小。第三,本币外债的支付风险较小。外币债务的偿还需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而本币外债的偿付有本国的货币发行权做保障,可以通过货币发行来偿还债务或通过通货膨胀来稀释本币外债,因此,本币外债在支付上有较大的优势。()本、外币债务差别化管理由于忽视了对外债务的共性,存在以下几个潜在风险:第一,低估整体的对外偿付风险。无论是外币债务还是本币外债,都需要债务人自身的偿付能力,因此,人民币外债一旦不受约束快速增长,超出债务人的实际偿付能力,可能会导致流动性危机和偿付危机。第二,冲击国内货币供应量。人民币外债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由于没有存款准备金约束,信用创造能力强,人民币资金大规模在离岸和在岸市场之间流动,将冲击国内货币供应量。第三,积累系统性风险。我国对外币外债的使用有一定限制,以防止外币外债资金进入信贷和资本市场。在差别管理模式下,人民币外债既不需要开设专户,又不需要办理外债结汇,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人民币账户,较难区别其用途,资金容易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从而积累系统性风险。

三、对本、外币外债实行全口径管理的必要性我国政府在人民币外债管理上存在政策冲突。对外债管理目标而言,需要本、外币外债统一管理,从而保持适度外债总规模,合理优化外债结构和资金投向,控制整体风险;对人民币国际化目标而言,则偏向于采取差别化管理,这可以鼓励和推动国内机构借用人民币外债,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提高人民币境外接受程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金融改革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要重新优化外债政策。虽然放宽人民币外债的监测和管理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的“自然选择”,不是必须通过本、外币债务差别化管理实现。本、外币差别化管理仅仅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提升,跨境人民币资金不受监管的大量出入,对国内经济金融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外债政策方面需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平衡好人民币国际和外债风险,将本、外币外债纳入统一监管。

四、我国全口径外债总额和结构截至20153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02768亿元人民币(等值16732亿美元),主要是由于外债统计口径调整引起的。其中,首次纳入统计范围的人民币外债余额为49424亿元人民币(等值8047亿美元),占全口径外债余额的48.1%。若按调整前口径(外币外债)计算,我国外债余额较2014年末减少3%。从20153月末我国人民币外债的构成来看,非居民存款和贸易融资类人民币外债合计占比近60%。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存放于我国境内银行产生的外债,这部分存款与我国境内机构从境外直接借用的狭义外债有较大区别。贸易融资类人民币外债基于进出口贸易背景,主要是境内金融机构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而产生的对外负债,这部分外债实质上是伴随我国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增加而自然产生的。

五、我国外债风险的国际比较目前,我国外债可持续水平较高,总体风险不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债务率、负债率、偿债率、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分别为69%21%10%137%,而我国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35%8.6%1.9%562%。就人民币外债占比来看,我国目前还处于比较恰当的水平。从国际上看,货币国际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其本币外债占比普遍较高,如美国和德国2014年末本币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3%72%。货币国际化程度低的经济体外债则以外币外债为主,本币外债占比一般较低。我国本币外债占比(48.1%)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但高于主要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逐步落实等,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币外债仍然会继续增长,长期看,对外债整体风险的管控仍不容松懈。

来源() 作者()

泰和集团(www.nightatthefab.com)